您所在的位置:星辰在线 > 星辰通讯员 > 自由投稿 > 武陵山区孤儿帮扶“慈爱园模式”引人关注

武陵山区孤儿帮扶“慈爱园模式”引人关注

2017-04-06 12:57:14 | 来源:星辰在线 | 作者:通讯员 朱婷 梁月莹 陈丽芳 | 编辑:梁艳芬 | 复制链接

 IMG_0312.JPG

慈爱园孩子与吉首大学志愿者在一起。

  星辰在线4月6日讯 (通讯员 朱婷 梁月莹 陈丽芳)记者近日从吉首大学了解到,吉首大学文学院一支大三学生组成的课题组历时两载,深入湘西州“慈爱园”,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慈爱园运行模式,形成了《武陵区孤儿“慈爱园模式”的精准帮扶研究》的调研报告,由此倡导的关注孤儿及事实孤儿的帮扶举措,在吉首大学校内得到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并正在引起社会广大爱心人士的关注。

  慈爱园:让失亲孤儿有了一个家

  “姑姑,你把我卖了吧”说这句话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女孩,阿敏。家中几无经济来源。

  如阿敏这样的女孩子,湘西州约有2400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孤儿。

  2015年8月23日,湘西州慈爱园正式开园,102名孤儿有了一个家。

  2016年8月8日,永顺县慈爱园正式开园,122名孤儿有了一个家。

  2016年9月5日,花垣县慈爱园正式开园,138名孤儿有了一个家。

  位于吉首市乾州街道兴隆社区大坡公园南侧的湘西州慈爱园,是经州委州政府批准、州市共建的儿童福利机构。同时它还是湘西州有史以来第一所承担湘西州孤儿集中供养、心理辅导、初中等教育、素质拓展、社会实践、就业指导等工作任务的专门园区。慈爱园秉承“营造家庭的氛围、满怀情感的关怀、融入科学的管理、培育优秀的人才”的办园理念,打造了一个全面培养孤儿和少部分事实孤儿成长成才的精准帮扶模式——“慈爱园模式”。通过“慈爱园模式”,园内孩子得到了精准、全面的培养,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从而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

  慈爱园:社会救助体系中的特色帮扶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闪烁的泪,悠扬的歌,温暖的烛光,点亮了慈爱园的夜,更点亮了一颗幼小的心灵。11月18日,向红(化名)来到慈爱园后,过上了人生中第一个生日。“今天是我最开心的一天”,说完这句话后她的眼睛满含幸福的泪水。

  这一幕发生在湘西州慈爱园的生日房内。每逢慈爱园有孩子过生日,大家都会聚在生日房吃生日蛋糕。生日房是慈爱园特意精心设计的,工作人员说:“要让他们感受到慈爱园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慈爱园在很多方面都是如此,不仅在物质上进行保障,更给予孩子们充分的关怀和温暖。最突出的是园内的“四大工程”,对孩子们进行精准细致地帮扶。

  四大工程即心理帮扶工程、素质培养工程、自我管理工程和教育保障工程。

  心理帮扶工程以“家”作为核心理念,打造家庭化的室内设计风格,营造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设置温馨特色领地,例如生日房、心乐园,让孩子感受到慈爱园大家庭的温暖;建立爱心家庭一对一帮扶,给孩子提供来自一个完整家庭的帮助和爱。同时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积极勇敢地面对生活。

  素质培养工程是指从文化熏陶、体育锻炼、趣味活动、艺术表演这四个方面提升孩子素质。慈爱园室内设有书吧和图书室供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定期的纪念馆参观活动和文化交流活动开阔了孩子的眼界,使其更好地认识社会;通过各类体育锻炼和趣味运动会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园内开设了琴房、舞蹈室,配备专业特长的老师进行指导和训练,培养其艺术特长;园方还经常组织孩子参与地方各类大型文艺活动,以通过这些文艺表演的平台锻炼,培养孩子自信大方的气质。

  自我管理工程是通过定期的军事化训练、日常生活规范和集体义务劳动等,有力地促进了孩子们自律自立能力的养成。定期的军事化训练提高孩子们纪律性和自理能力;制定《慈爱园孩子行为准则》,从日常礼仪、就餐、卫生、学习等方面对孩子们言行举止做出要求,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轮流值日的形式,提高孩子们的自我约束力和管理能力;组织集体义务劳动,养成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使他们富有责任感,使他们常怀感恩之心。

  教育保障工程则是在政府支持和社会力量协助下对孩子们的教育实现义务教育、日常辅导、艺术特长培养等实现无缝对接。例如,湘西州慈爱园是以吉首市第八小学和吉首市第四中学为定点学校保障孩子们接受优质的义务教育,但慈爱园的孩子学习基础参差不齐,需要根据不同学习水平和层次进行分类辅导,以吉首大学文学院的“爱心1+1志愿服务队”志愿者为湘西州慈爱园的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和巩固,以此提高孩子们学习成绩。

  慈爱园正是如此对园内孩子进行精准型、针对型、全面型的培养,使孩子们全面成长成才,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能够更好的融入社会。同时,慈爱园在此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孤儿救助“慈爱园模式”。

  吉大学子助力底层弱势群体

  2015年8月“慈爱园”开园,2015年10月受到吉首大学文学院关注,学院旋即组织志愿者成立课题组、着手对此项目进行调研。2016年4月进行实地走访,2016年8月调研小组入住“慈爱园”一周进入深度调研,为帮助“慈爱园”孩子更好地学习,2016年9月至今,安排大量志愿者开展日常辅导和第二课堂培训。在调研中,我们对湘西州慈爱园的工作人员和孩子们进行深度访问和调研,通过对园内建设、管理以及孩子们生活的了解,知悉孩子们在园内的转变,关注他们的身心变化,探索出在湘西州精准扶贫模式下“慈爱园模式”在孤儿帮扶中的特色。在之后的半年里,课题组更是深入到湘西花垣县慈爱园和永顺县慈爱园,通过横向、纵向的比较研究,探讨“慈爱园模式”在复制、推广中的样本意义、成功经验和发展愿景。

  记者通过课题组成员还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截止2011年12月,全国约58万事实孤儿。法律层面对“孤儿”的定义内涵过窄,导致“事实孤儿”游走在法律保护和政府救助的边缘地带,针对“事实孤儿”的救助也没有完善的帮扶政策。课题组也希望通过媒体,让社会更多的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尤其对于处在救助体系边缘的群体更应得到关注。记者认为“慈爱园模式”是武陵山区对于孤儿精准帮扶的最好解答,如果得到大力推广,将能造福于更广大地区的孤儿及事实孤儿,让他们享受到国家福利政策带来的温暖。




(稿源:星辰在线)
(作者:通讯员 朱婷 梁月莹 陈丽芳)
(编辑:梁艳芬)
标签: 吉首大学 慈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