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星辰在线

星辰财院|情怀校友①|石罡:雪峰山的湘西汉子 热血扶贫润泽乡民

校园 | 2019-04-08 15:08:13
星辰在线 | 编辑:王绵

  星辰在线4月8日讯(通讯员 邵佳丽)2015年5月,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感召下,他毅然辞去公务员职务,一腔热血回乡创业。仅用了4年时间,他从半路出家的“门外汉”到获得2018年湖南省旅游行业“新锐人物奖”,成为了湖南旅游业的传奇人物。

       他就是现任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湖南财政经济学院93级校友石罡。

       几年来,怀着对家乡的深厚感情,秉持着旅游帮扶贫的社会责任,这位“雪峰山的湘西汉子”顽强拼搏,百折不挠,带领公司员工开拓创新,带领山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为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是雪峰山的儿子,我的根在这里”

  石罡的家乡在雪峰山深处,那里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每次回家探亲,他总流连忘返。家乡的父老乡亲守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却过着清贫的日子,依然没有摆脱贫困。他常常告诫自己:“我是雪峰山的儿子,我的根在这里。”虽然在体制内工作相对稳定,但每当想起乡亲们艰苦的生活,他心就希望自己能帮助家乡富起来。雪峰山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经过好几年思考,在做通家人思想工作后,他毅然辞去了公务员职务。

  入行后,“旅游”二字就不再只意味着旅行游玩,而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和开创的事业。大学主修财政金融、毕业后一直从警的他,对旅游产业并不熟悉,隔行如隔山,其中艰苦可想而知。“做事只要肯用心、花心思就能做好。”凭着他骨子里“山里孩子”“湘西汉子”不怕吃亏、敢拼敢闯的一股劲,从“门外汉”到湖南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他花了四年,他努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跟专家团队、有经验的人交流学习,不断摸索创新,与一线员工在景区同吃同住,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工作亲力亲为,每个建设工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每次的矛盾调处他也主动上阵。现在雪峰山旅游事业发展得如火如荼,成绩远超他的预期。几年来,公司投入开发资金7亿余元,在景区建设、项目争取、宣传推广、品牌打造及旅游扶贫等方面成效显著,先后成功创建了4个国家3A级景区,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区被列为“湖南省十三五旅游功能区”规划和湖南全域旅游基地建设示范项目,成为全省重点建设的五大旅游板块之一。

(图为石罡[右一]与财院党委书记肖湘愚)

  旅游扶贫是实拼真干的“经世济用”

  溆浦,是湖湘经世学派先驱严如煜的故乡,“正德厚生,经世济用”是母校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的校训。故土文化的耳濡目染、母校校训的熏陶,石罡用行动诠释“经世济用”这四个字的涵义。“旅游与扶贫是最密切的,真正的贫困户都在大山深处。” 雪峰山“养在深闺人未识”,青山绿水就是雪峰山地区最好的旅游资源,但高山大川也是发展的阻隔。看着这片绿水青山、沃土良田,和乡亲们的贫困生活、破败土屋之间的对比,石罡下定决心要让家乡真正富裕起来。

(图为石罡校友介绍雪峰山旅游发展情况)

  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下、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石罡带领公司开展旅游扶贫,使乡亲们吃上了“旅游饭”,守得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公司针对景区百姓及村镇干部对发展旅游业认知度普遍不高的现状,采取“带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以求改变。“带出去”,就是公司分批介绍景区百姓及镇村干部到周边成熟景区参观考察,让她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从而转变观念;“请进来”就是公司邀请旅游业界的专家教授走进雪峰山,通过对雪峰山地区旅游文化资源及民风民情的深度调研,形成讲解,再组织对景区百姓及镇村干部现场授课,讲解相关旅游知识,让大家确实明白发展旅游好处之所在,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自觉成为旅游开发的主体,只有这样,广大百姓才能真正成为受益主体,公司才可能真正实现发展旅游,让百姓实现富裕的目的。在旅游开发中,公司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使景区4个乡镇22个村近10万农民受益。公司旅游扶贫的做法,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雪峰山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并列为原国家旅游局“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旅游扶贫重点典型案例”。

  公司与当地村民合作,通过土地流转、改造闲置和损毁房屋,打造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民宿,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到来。如雪峰山深处的千里古寨,以前道路不通,冬天连水都喝不上,当地百姓虽守着一方净土,日子却过得很艰难。公司进行旅游开发后,修建了通达的旅游公路,为村民安装了自来水,村民的土地、山林、房屋等闲置资产入股公司,解决了景区大部分贫困村民的就业问题,也使夫妻分居、留守老人与儿童的问题得以部分解决。现在,这里的村民不但摆脱了贫困,还有一定数目的存款。“洋溢在村民脸上的幸福感,是对我工作的最大鼓励!”

  “办有魂的教育”是携手母校的理想目标

  1990年代,考大学是非常艰难的,石罡所在的溆浦县当时有100多万人口,是怀化的高考大县。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进入了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历经高考后,大学的生活反而轻松了,没有太大压力。重忆校园时光,当时学校的老师大多与学生年纪相仿,经常与学生打成一片,逢周末他们还会和老师们一起去学校附近扎鱼。当时周末校园里最流行的活动就是跳舞,石罡最喜欢的也是跳舞。“当时身心都很年轻,现在到了身体疲惫的年纪,但想到自己正在做的事,心里是充满了幸福感。”

(图为石罡给学妹学弟讲述财院往事)

  2018年两会期间,文化和旅游大融合发展的全新时代已然揭幕。如何迎接“文旅融合新时代”也困于石罡心中,反复思量。听闻母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他心中未来“文旅融合”的蓝图也逐渐清晰。他借时代契机,设立文创教育基金,携手母校共同培养人才、孵化产业项目、服务地方经济,实现产教融合、合作共赢。在与母校联合举办的“神韵雪峰·大美花瑶”摄影展中,广大师生通过镜头一览雪峰山大花瑶景区迷人风光、神秘文化,以及将文化与旅游产业重组与聚合后产生的旅游新业态。

  对母校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和旅游管理专业,石罡很兴奋,立即在人文与艺术学院设立“雪峰山旅游文创教育基金”,激励财院师生,致力于资助有关雪峰山旅游文化创意策划与设计、文化传播学等领域的教学活动、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及社会考察等项目。同时,他结合自身经验和实际形势,对母校在旅游管理专业的方向设计和人才培养等方面许多建议,“很多旅游景区一般都在大山里,大学生待不了几个月就走了。” 人才培养方案不能纸上谈兵,一定要切合社会需求。

  “文化为魂,旅游为体”,这是石罡的信条。文化是支撑旅游项目的核心,大学生立足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尤为重要,找到“魂”,旅游才有了核心竞争力。

【来源:星辰在线】